当前位置: 制冷网 > 技术 > 标准规范 > 正文

冰蓄冷行业市场停滞需政策支持

在我国兴起已有近20年历史的冰蓄冷系统,其推广应用在暖通空调业界被普遍认作是利国利民的共赢之举,但多年来其市场状况却令人担忧。1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资委、电监会、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正式开始执行。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分析,这对于多年来始终不温不火的冰蓄冷市场来说,此政策或将撬动市场甚至直接改变其未来走势。

“作为一项迅速成熟的新兴技术,它对于电网电力有着明显的移峰填谷作用,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峰谷电价差额还将使用户运行费用大幅下降。”中机远雄蓄能科技有限公司某负责人向记者坦陈,虽然优势明显,冰蓄冷市场发展目前却停滞不前。

“所占份额太小了。”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楷说,“根据统计数据,我国2009年冰蓄冷市场总额只有15亿元,相比较于整体数千亿元的空调市场,连个零头都不够。”

同样,相比于暖通空调行业,冰蓄冷企业数量也属凤毛麟角。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华电华源、高灵等十几家主要厂商,且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国品牌。

原因一:关注度低,认知有误

业内人士看来,冰蓄冷市场发展缓慢与其市场关注程度和认知方面的被动处境不无关系。广州贝龙冰蓄冷空调营销中心总经理刘勇曾表示,冰蓄冷技术作为舶来品,体现出先进观念,但现阶段它并不像普通空调技术那样可以被广大设计机构所认可。他认为,设计机构在冰蓄冷技术推广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期待加强与设计院的沟通和交流,让专业人士对冰蓄冷技术有充分认同,这恐怕并非冰蓄冷行业努力就能做到。”他说,“除此之外,取得建设方以及终端用户的共识也很重要。”

困扰在冰蓄冷企业和这两方之间的z*大障碍是造价问题。据了解,冰蓄冷比普通空调系统造价往往高出10%以上,且外界传言其回收周期较长,这让不少建设方和用户望而却步。但是,这点却遭到冰蓄冷企业的一致反驳。

“冰蓄冷系统回收期大多可控制在5年以内甚至更短。我们所做的项目回收周期不到3年。”一家冰蓄冷企业表现得信誓旦旦,他们通过低温送风等技术与冰蓄冷系统在实践中完美融合,有效地解决了造价问题。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名誉理事长吴元炜认为,现阶段工程“建用分离”模式引发造价问题,阻碍着冰蓄冷技术的正常发展,削弱了业主方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建设施工是一拨人,使用设备是另外一拨人,前者很难为后者考虑。在大型建筑中,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工作必须要提前”。

原因二:经济政策不“给力”

除了思想意识的缺憾,更多专家将反思深入到问题根源——国家宏观层面。他们认为,经济政策软弱无力,客观上直接造成市场停滞不前。冰蓄冷系统的z*大卖点是经济优势,然而这点在政策面前却消磨殆尽。

据调查,我国各地峰谷电价目前大多浮动在3 1 5 1上下,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动辄达10:1的差额费率,后者显然更容易突破客户心理防线。虽然,这一局面近年来在北京等大城市略有改观,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不断出台,却不足以撼动我国整体局面。

不过,10天前刚刚正式执行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未来或将让冰蓄冷市场产生变革。这个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资委、电监会、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政策,特别明确了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鼓励低谷蓄能,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行季节电价、高可靠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制度,支持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同时,政策还特别提到,鼓励用户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高效用电设备和热泵、电蓄冷、电蓄热等技术,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加强无功管理,优化用电方式,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

蓄冷行业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张永铨分析认为,随着国家逐步重视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强调突出抓好节能用电,电力及相关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运用价格工具和市场杠杆,鼓励用户采用蓄冷设备。

“峰谷电价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峰谷电价比增加,为蓄能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应实事求是地对此广泛宣传,并加大力度。”张永铨说。

除了加大峰谷电价差、扩大实施范围,我国还将从更多方面保障蓄能等新型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消息人士称,我国3万平方米以上面积建筑工程将配备蓄能设备的相关政策即将正式出台,这会直接影响到冰蓄冷市场的未来走向。

“这将是强制规定,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无法验收,冰蓄冷市场前景必然看好。我们要加快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降低工程造价,使冰蓄冷系统通过降低运行费用,让用户切实受益,缩短投资回收周期。”这位人士表现得信心十足,“这些政策未来几年内定能撬动不温不火的冰蓄冷市场,甚至直接改变其走势。”

标签: 行业市场停滞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右侧分享给朋友或者同事。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