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数学模型
3.1 系统参数
压力(p)、温度(t)和比焓(h)通常被用来描述制冷剂的状态,在lgp-h图上,压力和比焓可以确定制冷剂的状态,即温度可以用压力和比焓来确定,为了减少整个模型的参数,只选用压力和比焓来描述制冷剂的状态。因此各个节点的状态向量可以表示为
节点比焓:








为便于计算,在制冷系统内,各个支路的制冷剂流量都可以表述为和压缩机支路制冷剂流量与流量系数乘积的形式:


3.2 守恒方程
3.2.1节点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稳态情况下,节点内的质量恒定,单位时间内流入一个节点的制冷剂总量等于流出该节点的制冷剂总量,即:


能量守恒方程:稳态情况下,由于节点本身很小,与外界的热交换可以忽略,单位时间内流入一个节点的总能量等于流出该节点的总能量,即:

方程(17)可以分解为节点比焓与支路进口比焓和节点比焓与节点出口比焓之间的关系。即:1)各个节点的比焓值为所有流入该节点的比焓基于制冷剂流量的加权平均值;2)各支路的进口比焓等于其流入节点的比焓值,各个节点的比焓值,可用式(18)和(19)来表示:


动量守恒方程: 压力为强度量,因此支路出口压力等于流出节点压力,支路进口压力等于流入节点压力,即


3.2.2支路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支路内的制冷剂分布量采用沿管长的积分获得。

能量守恒方程: 一个支路进口与出口之间的比焓差为该支路与外界的能量交换量。

支路上的换热量采用分布参数法计算,然后沿管长进行积分获得,

动量守恒方程: 一个支路的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压差为制冷剂在该支路上的压力损失。

支路上的压力损失采用分布参数法计算,然后沿管长进行积分获得,主要包括摩擦损失,重力损失和加速损失(局部阻力损失计入摩擦损失)。

3.2.3系统质量守恒方程
制冷系统是一个封闭的汽液两相流体网络,与传统流体网络(如热网)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系统没有定压点,因此需要补充一个控制方程。在封闭的系统内,制冷剂的总量维持不变,即

3.3 支路数学模型
复杂制冷系统汽液两相流体网络模型不同于传统单相流体网络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内部制冷剂可能为过热蒸汽、汽液两相流或者过冷液体,制冷剂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化,而且制冷剂的传热与流动不仅受制冷剂状态的影响显著而且传热与流动(尤其是两相流时)有着强烈的耦合作用,因此采用集总参数法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制冷剂在系统内的分布规律以及各个支路上的压降和换热量。因此各个支路需要采用分布参数法进行建模。
分析各个厂家提供的大量试验数据,提出变频压缩机的图形法建模方法,并发现变频压缩机存在有“零频率”特征,利用“零频率”特征,在基频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压缩机运转频率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拟合出压缩机制冷剂流量、输入功率公式,通过压缩机的能量平衡关系计算出压缩机排气温度,提高了变频压缩机模型的精度[17]。为了获得较高的精度,膨胀阀的模型也采用图形法进行建模[12,18]。
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管片式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稳态数学模型,将换热器视为一类特殊的管路进行处理,一般的连接管路为光滑管,换热器的管路为肋片管。模型考虑了翅片管式换热器连接形式多样的特点,将整个换热器分为一系列的微元段,通过各个微元段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不同可以构造不同形式的换热器,对翅片管式换热器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并建立各个微元的能量、动量方程以及微元间的连续性方程,能够很好的几个各个微元之间的换热量与压力降,并调整换热器内制冷剂流量的分配,能够很好的处理各个流路之间流量的分配,通过与试验数据的比较,该模型在传热计算和压力损失计算上误差分别小于为4%和10%,对于换热器的计算尤其是带有介质相变的换热器方面具有很高的精度[19]。
3.4 模型求解与验证
基于上述各个支路的数学模型,可以先初步假定各个节点的制冷剂状态和各个支路的制冷剂流量,采用迭代法逐步更新假定的参数,使得上述各个控制方程成立,并求得z*终的各个节点的制冷剂状态和各个支路的制冷剂流量。
由于对于复杂制冷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研究中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验证复杂制冷系统模型,因此仍采用了传统的验证方法,即在单元制冷系统中进行验证,在换热量、输入功率、制冷剂状态的计算上都获得了良好的精度,可以用来对复杂制冷系统性能仿真研究[16]。
4. 模型应用
多元变频空调系统、带生活热水热泵系统和调温除湿机都是比较典型的复杂制冷系统,本文应用汽液两相流体网络模型,对三个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研究。
4.1 多元VRF空调系统
图2(a)所示为一个带有一个变频压缩机、一个室外换热器(O)和三个室内机(A、B、C)的多元VRF空调系统,通过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的转换,可以实现全体制冷、全体制热、主体制冷、主体制热和冷热回收等多种运行模式,每个换热器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可以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使用或者被关闭。为此,可以选用一个带有4个冷凝器和4个蒸发器的两相流体网络模型(如图2(b)所示),采用虚实支路的方法使得系统运行于任何模式时都可以用该模型进行描述。当系统运行于全体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3个室内换热器都是蒸发器),因此室外冷凝器和3个室内蒸发器的支路是实支路(图2(b)中实线所示)

而室外蒸发器和3个室内冷凝器支路为虚支路(图2(b)中虚线所示)。当系统模式转换,换热器的功能不同时,都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很容易的描述出来。
4.2 带生活热水热泵系统
图3(a)所示为带生活热水热泵系统。在膨胀阀入口和压缩机出口分别装有生活热水系统的预热器和再热器。通过四通阀的转换系统可运行于制冷与热水、制热与热水和单独制取生活热水模型。预热器和再热器始终为冷凝器,而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则可能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对于这样一个系统,可以采用如图3(b)所示的汽液两相流体网络进行描述。仍采用虚实支路相结合的方法,当系统运行于制冷与热水模式时,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如图3(b)中的实线所示),而室内冷凝器和室外蒸发器则为虚支路(如图3(b)中的虚线所示)。此时,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依次通过再热器、室外冷凝器和预热器,回收一部分冷凝热来加热生活热水,既可以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效,又可以降低对外界环境的热污染。
此系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生活热水依次通过两个换热器,因此在计算中需要补充一个方程,即再热器的入口水温为预热器的出口水温。

4.3 热泵型调温除湿机
图4(a)所示为一热泵型调温除湿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根据房间冷/热/湿负荷的需要,调节制冷剂在四通阀的流向和电磁阀的开关,可以使得系统运行于制冷除湿、调温除湿、升温除湿和加热等四种运行模式,以保持室内的温湿度要求。图中所示的3个换热器都可能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因此采用如图4(b)所示的汽液两相流体网络模型,结合虚实支路的方法,可以对系统的各个运行模式进行描述。当系统运行于调温除湿模式时,HE1为蒸发器,HE2和HE3为冷凝器,因此这三个支路为实支路(图4(b)中的实线所示),而其余换热器支路都为虚支路(图4(b)中的虚线所示)。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