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疫情在多地开花,2-3月深圳首当其冲,3-4月,上海紧跟其后。随着上海防控措施的升级,行业供应链打乱,很多工厂“无米下锅”;港口“封控”,出口也暂停;制冷企业“放慢”了步伐,后续影响如何?
1、部分制冷企业已复工,产能不断提升
自3月28日上海开始分区封控至今,这座中国经济重镇的运转一直牵动着全球业界人士的心。
5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市疫情防控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将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四应四尽”要求,同步抓好降新增和防反弹两个重中之重,深化推进清零攻坚 “十大行动”,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动态清零”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被提到议事日程。
据了解,上海复盛于4月1日组织闭环生产至今,是上海市松江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白名单企业。复盛指出,虽然复工了,但目前物流仍然不顺畅,产能只有50%左右。
汉钟精机于4月中闭环生产,是上海市金山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汉钟方面指出:“刚开始复工时由于人力不足与物流不畅,产能只达50%左右,但目前已逐渐恢复到80%产能,按照目前的疫情情况来看,近期将恢复到100%产能。由于公司在上海地区的企业中复工时间相对较早,所以整体影响相对不大,不过也因停产、产能不足等原因,导致一些订单交期延长。目前公司正在全力赶工,应该在一段时间内即可消化积压的订单,恢复到正常交期。”
4月16日,上海市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首批保运转的666家“白名单”中,有30多家化工企业在列,如高桥石化、巴斯夫、赛科石化等。
5与初,上海市180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不过制冷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贸易商、工程商等还是以居家办公为主。
2、物流暴涨、出口暂停、供应受阻、项目搁浅
4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高速口采取从严管控措施,道路运输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不少司机滞留高速,重点区域几度“断流”。
业内人士指出,“假如一辆车要进上海,正常情况下送货成本是一千,那现在成本可能就要涨到三四千。因为车到检查站之后通常需要停留两三天,部分车辆如果无法进沪还面临着滞留在高速上的风险。疫情之下,企业面临的首要困境,是急速上升的运输成本。”
上海澳宏、苏州力喜、浙江帝亚等企业反馈,目前物流成本上涨了30%—40%。
货运受阻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好在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快速出台了相关措施打通货运“卡点”。4月10日,国务院在《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求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4月26日,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舒驰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基本打通,运力运量指标持续向好,上海等重点地区物流保通保畅逐步好转,过度防控问题整改取得初步成效,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持续加强,全国物流不通畅的问题逐步改善。
货运之路逐步打通,制冷企业也能缓口气。
与此同时,上海美乐柯方面还介绍,除了物流影响外,上海办公室人员全体居家办公,部分供应商由于疫情因素无法正常复产复工,都对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客户的项目也因为疫情暂停了。
力喜方面也指出,“目前国内很多工程项目都停了,出口也发不出去。”据了解,此前在上海港口贸易停摆的情况下,进出口产品时间则被大幅延长。
还在居家办公的上海北峰介绍,“此次疫情对货物采购、客户订单、仓储、物流发货、展会宣传、办公等都有影响。”
3、上海周边的制冷企业受影响吗?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引擎。2021年,江浙沪三地以全国约五十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多的人口,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GDP,并且,这个比重还在持续扩大中。
上海企业停工、停产,那么对浙江、江苏的制冷企业影响大吗?
上海美乐柯指出,“万幸生产基地在安徽,生产经营在这次的疫情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从疫情开始那一刻起,三花没有出现过一起大的延期交付。”三花方面指出,疫情对公司稍有影响,尤其是4月的华东市场,但整体而言不大。
帝亚制冷销售公司在上海,工厂在浙江。公司负责人坦言:“有影响,货进不来出不去,订单量下滑,好在疫情期间未发生订单延误,当地政府在全力保障企业运营。”
据了解,为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浙江全面落实保供保畅措施,包括落实统一的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制度,建立长三角区域联动和省市县三级贯通机制等,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加快畅通物流、人流、商流,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对于大家关心的供应环节和物流环节,苏州力喜指出,“由于政府的支持,影响不大。”
4月以来,受上海等周边城市影响,苏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昆山、太仓等地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重大冲击,全市经济下行压力极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保供应链稳定、保产业链安全、进一步筑牢城市竞争优势。
针对最突出的物流不畅问题,苏州推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防控措施的九条举措。据介绍,苏州已经推出“苏链通”平台,为企业快速适配本地供应商,缓解原材料供应等难题,保障疫情期间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4、下半年怎么干?
外贸:警惕不确定因素
2022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长三角的外贸“成绩单”依然出色,三省一市进出口总额3.55亿元,占全国37.7%。
浙江三花、苏州力喜、浙江帝亚等也表示,虽然4月外贸上海受到疫情影响,但整体来看,市场非常不错。浙江三花的出口成绩更是再创新高,表现最好的是欧洲,其次是美洲。三花方面分析原因是:“对于海内外客户来说,在三花身上真真切切体会到供应链的安全。”
力喜方面也指出,东南亚等国家需求不断恢复,因此公司出口趋势向好。
也有企业表示,“疫情冲击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有时候会被打乱,所需原材料运输不如以往顺畅。此外,员工、客户所在区域一旦采取防疫措施,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全球疫情反复,再加上俄乌局势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 都加大了相关企业成本压力。”
复盛方面也无奈的表示,“产能只剩下一半,出口方面可想而知,虽然有订单,但物流跟不上,影响交货,且加上海集裝箱成本大幅增加,出口雪上加霜。下半年企业要注意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比如政治等。”
对于二季度外贸情况,业内专家还是比较乐观,认为二季度,长三角受疫情影响的区域增多,当前的核心主要还是先治病,再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处理好防疫抗疫的问题,注重民生产品供应,相信摆脱疫情之后,外贸会重新迸发活力。
内贸:或有一波反弹
如今已是5月,一般而言,每年的3月是制冷行业的采购旺季,4月初各企业的货物基本采购到位,今年因疫情影响采购时间一再推迟。
在三花看来,东边不亮西边亮,危险与机遇并存,因此今年三花的内销同样创新高,一方面得益于三花供应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源于三花多年来在商用制冷市场耕耘。
对于下半年内销市场的走势,采访中一半的企业表示要谨慎对待,另一半的企业相对乐观。上海复盛表示:“近年来冷冻冷藏市场的增长幅度有大于空调市场的趋势,虽然空调市场受疫情影响产能受限,但复盛冷冻冷藏双级螺杆压缩机多年来一直是海外子公司生产的,疫情期间不但能正常交货,且出货量还逆势增长,预估上半年及下半年在冷冻冷藏市场能保持不错的成绩。”
汉钟精机方面表示:“截止目前,公司订单量还是很不错的,我们正全力赶工完成订单, 如果疫情控制的好,下半年应该不会差,毕竟冷冻冷藏市场需求面还在。”
上海美乐柯也认同:“如果疫情控制好,下半年会有一波反弹的机会,目前暂停的项目后续还是会开工,不过企业要合理安排工期,因为一旦好转,项目会非常密集。”
勤练内功,创新本领
面对疫情等不利影响,制冷企业自身技术、管理等优势犹如“疫苗”,在抵御疫情风险时释放强大的免疫力,成为了企业危中寻机,逆势增长的重要法宝。
三花方面指出,“公司的研发资源处于饱和状态,应用于商用领域的产品很多,同行的供货问题持续无法解决,客户都寄希望于三花能够开发相应产品解决供货问题。”
“有疫情,生产和订单受到了一定影响,那企业还可以做什么?”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带着思考,“静”中有“动”,争分夺秒加大技术攻关,从另一个维度为企业创造价值。
像浙江帝亚就表示,“企业一方面修炼内功,提高管理;另一方面保证有充足的备用金应对危机,同时不断投入研发,并优先保证企业在职人员;当然也要做好品牌维护,一旦市场爆发才能更好承接。”
苏州力喜早早引入日本生产的‘OKUMA’卧式加工中心及数控车床、立式升降台铣床、压缩机(组)全性能检测中心等生产设备,一方面提高压缩机的精度,另一方面保障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参与,在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力喜方面强调:“在压缩机的精度和制冷量上面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证每台活塞机的活塞顶到阀板的余隙更小制冷量更大,每台螺杆机两根螺杆的间隙更小制冷量更大。我们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保证我们所有的活塞机、螺杆机不渗油,而且噪音振动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疫情当下,人工成本不断提高、随时面临停产、停工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如何降低其运行成本。复盛去年新建厂房,加大自动化生产,希望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同时分散风险管理,不能讲鸡蛋放在一起。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最新评论